
水彩风景画,多从远到近、从浅到深、从虚到实进行渲染、描绘,这样容易掌握干湿与色彩和明暗层次,色阶的衔接过渡较自己然、柔和,对初学者也更便于掌握.特别早晚的景,日出日没,首先要定下明与暗色光对比和位置,不然就难于准确表现特定的效果.这种分部进行法,不能看一点画一点,须有整体观念,切勿孤立地抠局部,要尽量缩短"时光色彩"的差距,并加强色彩记忆,以便于补充与调整.不过,须注意掌握时间,否则前后时间差太大,色调与明暗就来统一,容易失调。
..铺开,统筹兼顾法:
这种画法,是先求"共性",后求形象,要求有很强的整体观念和预见能力;在进行中,较科学,是须有一定能力和经验才能掌握的,看起来画面有些零乱,实则步骤性是较强. 所谓先求"共性",就是由浅到深地先抓基本调子(包括由浅到深的明暗关系与色彩倾向),即首先用浅色铺出受光面的较亮部分,留出高光,然后用较具有画面调子倾向的浅色由亮到暗,即由高光、亮部、次亮部、次暗部、暗部、较暗,再由浅到深,即次暗、次亮、亮部。
色彩由淡黄、中黄、桔黄、桔红、大红、紫红、青莲......这样循环推移,直到取得统一而丰富,表现出协调而有节奏的色彩与明暗关系为止.这样,画面的大体关系就基本完成了.后求形象,是避免一开始就把注意力放到具体的形体结构细部上而冲淡了对色彩的观察与感受,这首先要求集中精力把较突出的色彩感受,用较果断的笔法..铺开,把握瞬间的微妙色彩效果后,然后才在这色调与节奏的统一下,具体地刻划出主要景物的形体结构与形象特征,.后再经调整而完成。